📝 這篇文章只是我個人學習過程中的一些紀錄與反思。
網路很方便,但無法取代實際的音樂學習。若時間與預算允許,仍建議跟老師學習,會走得更穩、更少繞遠路。
如果本文內容有任何錯誤,請優先參考你自己的音樂老師的建議。
本站沒有販售或代理文中或贊助連結中提到的任何產品、樂器或器材。
本文僅為個人學習經驗紀錄,非正式教學建議。
讓你不放棄、不練錯、不厭世地持續彈下去
🎹 前言:為什麼我只學鋼琴?
因為現實因素,我目前只學鋼琴,暫停了其他樂器的練習。
如果只能選一種樂器的話,其實鋼琴是個很好的選擇。網路上已經有許多音樂系或專業演奏家說明鋼琴的優點,無論是在音樂基礎上的幫助,還是作為一種可以長期投入的活動,這裡就不重覆贅述。
這篇文章不是要說服你學鋼琴,而是想展示:
一位上班族,如何用不過度勞累的方式練鋼琴(或任何樂器)。
這種練習方式比較佛系、強度偏低,不適合音樂班或職業訓練,但非常適合那些想把樂器當成長期陪伴活動的社會人士。
🎼 我的學習背景:古典只是基底,不是目的
目前我學的是典型的古典鋼琴課程,但我並不打算專精古典音樂。會選這條路,是因為古典系統有完整的打底訓練,能幫我在日後彈其他風格時更穩、更自由。
其實,鋼琴要練到能「選擇風格」的階段,是中後期的事。初學階段不必過度限定自己「一定要彈什麼」,先建立彈奏肌肉、識譜能力與基本感覺更重要。
📦 一週的練習素材怎麼來?
我一週通常會拿到四至六個片段,會根據難度調整數量。
這裡的「片段」不是完整的一首曲子,而是合理的單位,例如某首曲子的 A 段、B 段,或一個模進單元。
每週要面對的量不是太少,也不過重,重點是「拿到就拆解」,不是直接硬上全曲。
🧭 我的每週練琴節奏
我不是每天練很多,但我有節奏。我每週安排大致如下:
星期 | 練習安排 | 說明 |
---|---|---|
一 |
上課 → 不彈琴休息 |
給大腦時間吸收新知,避免過度輸入 |
二 |
開新譜 |
利用週初清醒時段,提早熟悉新曲 |
三 |
忙碌日 → 練技巧或舊譜 |
減少認知負擔,維持手感即可 |
四~五 |
加強弱點段落 |
比較有空,集中火力處理問題 |
六 |
上班 → 全休 |
刻意放空,讓大腦重組資訊 |
日 |
複習整週內容 |
不求完美,跑完整體流程即可 |
這樣的設計邏輯是:用有限時間換取最大內化效果,而不是靠蠻力硬磨。
😾 練到卡住怎麼辦?讓我們一起厭世一下
老實說,我不是什麼練琴天才,時常會卡關、彈錯、發出厭世貓般的聲音(笑)。
這時候最重要的不是「撐過去」,而是誠實面對卡關點:
- 放慢速度(比你以為的還慢)
- 只處理出問題的幾小節
- 先把手指和節奏的錯誤消除掉
- 千萬不要妄想一次走完
因為----這點很重要:
❗ 錯誤是會被大腦記住的。練錯,比不練還可怕。
為了避免自己未來「看到鋼琴就不想碰」,我會盡量讓練習停留在正向經驗的邊緣,即使只是短短彈對了一小段,也會停下來讓自己感覺到「我有前進」。
這樣的做法,會讓練琴變得比較像一種探索,而不是一種懲罰。
🧠 偷懶也是科學:其實你在用到記憶理論
雖然我一開始只是想「偷懶」,但後來發現這種安排其實很接近記憶科學中的幾個原理:
- 間隔練習(Spaced Learning):比連續練效果更好
- 提取練習(Retrieval Practice):週日的複習就是一種有效提取
- 記憶鞏固(Memory Consolidation):週一與週六的休息反而強化記憶
- 認知負荷管理(Cognitive Load Management):週三改練簡單內容避免過勞
這些理論不是我設計出來的,但我的實際經驗驗證了它們真的有用。
你不需要記得學術名詞,只要知道:大腦需要空間思考,練琴不是在跟時間比拚,而是要跟自己相處。
🎯 小結:這是一種能活得長久的練習方式
很多人問:「你都上班了,哪有時間練琴?」
我想說的是,練琴不一定要很拼命,只要能長期持續,進步就是自然的結果。
練習不是在證明自己有多努力,而是在設計一種能和生活共存的節奏。
如果你也在學習某種樂器,不妨試著給自己一週的練習節奏,不要求完美、不求進度神速,只要讓它一直在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,就值得了。